巨化股份前三季净利预增超519% 10个月投36亿扩产氟化工延伸产业链
炒股就看,巨化净利权威,股份专业,前季及时,预增月投亿扩延伸全面,超个产氟产业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化工
来源:长江商报
受益核心产品氟化工量价齐升,巨化净利氟化工一体化龙头业绩持续增长。股份
10月19日,前季巨化股份(600160.SH)发布业绩预告,预增月投亿扩延伸预计前三季度净利润16.00亿元到17.50亿元,超个产氟产业同比增长519%到577%。化工
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,巨化净利自从2021年12月以来,股份巨化股份已投35.82亿元深耕氟化工品,前季延伸产业链条。
巨化股份认为,扩大产能符合公司做强做优做大高性能氟氯化工新材料发展战略,可有效发挥公司产业链一体化、技术和规模等优势。
深耕氟化工驱动业绩增长
深耕主业23年,巨化股份目前拥有完整的氟化工产业链,逐步形成自我配套齐全、集约协同效应明显的国内领先的氟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。
受行业周期影响,巨化股份在2019年、2020年一度出现营收增长停滞,净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,其中2020年公司扣非净利润甚至出现亏损。直至2021年受益于行业供需格局改善等因素的影响,公司当期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均实现超十倍增长,分别达到11.09亿元、10.33亿元。
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冲击,公司生产经营、物流遭到影响,一季度仅实现净利润2.34亿元。进入二季度,公司迅速全面复产,从而实现主要产品的产量外销量稳步增长,创出单季度最好产销量水平。
公司2022年二季度主营收入58.96亿元,同比上升28.56%;实现净利7.19亿元,同比增长679.47%,环比增长207%,扣非净利润6.77亿元,同比上升945.35%,环比增长204.95%。
整体来看,2022年上半年,公司实现营收105.04亿元,同比增长28.35%;实现净利润9.53亿元,同比增长816.04%,扣非净利润为8.98亿元,同比增长1457.65%。
巨化股份三季度预告显示,预计其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为16亿元到17.5亿元,同比增长519%到577%;预计实现扣非净利润为15.38亿元到16.88亿元,同比增长640%到712%。
持续扩产向高端化延伸
从业务结构来看,“制冷剂”是巨化股份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。由于公司是唯一拥有氟制冷剂一至四代系列产品的企业,其氟制冷剂及氯化物原料处于全球龙头地位。
近年来,巨化股份持续扩大产能,延伸产业链条。
长江商报粗略统计发现,自从2021年12月以来,巨化股份已投35.82亿元深耕氟化工产业。
去年12月,巨化股份披露了累计16.73亿元的投资计划,包括公司下属分厂电化厂拟实施新增48kt/aVDF技改扩建项目、新增30kt/aPVDF技改扩建项目(一期)、新增23.5kt/aPVDF项目。
今年7月和8月,巨化股份两度公告新建项目,分别为15万吨/年特种聚酯切片新材料项目,拟投资15.76亿元;新增60kt/aVDC单体技改扩建项目,拟投资3.33亿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氟化工核心主业、氟氯联动战略的确立,巨化股份旗下的由基础氯碱,向氟化工配套及以PVDC为主的氯碱新材料转型。
目前,巨化股份旗下特色氯碱新材料(VDC和PVDC产业链)业务处于全球龙头地位,旗下全资子公司巨塑化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VDC生产企业,是国内唯一一家具有VDC出口资质的生产企业,VDC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%。
巨化股份表示,新型冷却液(氟化冷却液)是公司的发展方向之一,公司基于十余年的含氟制冷剂研发技术积累,攻克了液冷降温核心技术,研发出高性能浸没式巨芯冷却液,填补了国内高性能数据中心专用冷却液的空白。
巨化股份拥有完善的研发体系和国内行业领先的研发实力。据悉,2022年公司将分别投入5.06亿元和24.54亿元用于研发和产业升级,不断巩固和提升行业竞争地位、竞争优势 。
(责任编辑:百科)
- 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
- 大砍50%供应链订单!台积电也扛不住了 这些环节最“受伤”
- 微型电动汽车市场因涨价增速放缓,部分车型售价同比去年涨幅20%
- 报告:亚太或将成为明年实际薪资唯一增长地区
- 热威电热实控人家族IPO前分红3.3亿元 新产品量产当年产能利用率超200%
- 教育部推进校外培训投诉举报核查处置工作有序开展
- 东海期货:宏观与基本面多空交织 沪铜单边震荡
- OPPO A58要来了?外观和主要配置曝光 又一款千元机
- 时隔半年保证金大涨逾118倍 天价锂矿控制权将花落谁家?
- 创维集团11月1日斥资606.66万港元回购204.2万股
- 医疗器械行业踏入“黄金期” 千亿贴息刺激市场谁最受益?
- QuestMobile:占比35.2%,46岁以上群体成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长主要来源
- 逾930家公司被公募调研!顶流基金经理各有“心头好”
- 冯小刚否认移民 他在国内有近30家企业的实控权